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我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土壤類型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農業博物館土壤陳列館匯集了我國主要的土壤資源類型,展示了數十種代表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整段標本。它是至今為止我國唯一一套涵蓋土壤類型最多、制作技術最為先進、保存最為完整的土壤標本,是中國農業博物館具有代表意義且自成體系的一套藏品。陳列面積約400平方米,是中國農業博物館中華農業文明基本陳列的補充。
中國土壤館以土壤標本為主要載體,輔助以典型特征的相關農作物,利用文字、圖表、模型、繪畫、音像和多媒體技術,以及一些互動項目,介紹土壤的相關知識,展示土壤與農業、土壤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全方位增強觀眾對土壤的認知,培養觀眾對我國豐富的土壤資源的自豪感,喚醒觀眾對我國嚴重的土壤問題的危機感,逐步培養保護土壤、保護環境的意識,加強對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關注。
一進展館大門,觀眾就會注意到一尊雙手捧土的雕塑,它很直觀也很形象地說明了人和土壤的關系。通過參觀后面的內容,相信觀眾會對這尊雕塑有更深的理解。
再看腳下,是一副根據北京中山公園內保留著的明代所建的社稷壇而設計的。社稷壇最上層鋪著五種顏色的土壤,就是我們常說的“五色土”。我國東部多水稻土,又面臨大海所以呈青色,南方多紅壤呈紅色,西部多鹽堿土呈白色,北方土壤肥沃多呈黑色,中原腹地為黃土呈黃色。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捧土雕塑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陳列展示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標本展示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分布圖
我們現在習慣把“土”和“壤”連成一個詞,叫“土壤”,它是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才出現的。其實,“土”和“壤”是有區別的?!巴痢笔亲匀恍纬傻?,“壤”是人類耕種改良才形成的。土壤和水與空氣一樣,都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環境要素。
我們每天都站立在大地上,有誰想過腳下的泥土是怎么來的呢?展柜里陳列的各種各樣的石頭,展示著它們和土壤不同尋常的關系。原來土壤是從巖石演變而來的!巖石由大石頭變成小石頭,再到碎屑(巖石的風化物)。但碎屑還不能叫做土壤,因為它還不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只有在地球上出現了生物之后,才使這種巖石碎屑中產生了腐殖質,使它逐漸具有了植物生長需要的肥力,這時才可以稱之為“土壤”。我們知道,在大約20億年前,地球上才開始有生物的。我們可以以此推斷:土壤的形成是在20億年前,也就是地球誕生后的25億年后才開始的。
地球上有了巖石的風化物也就是成土母質和生物后開始形成土壤??梢哉f,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至少有兩種:成土母質和生物。再加上地形條件和氣候條件以及土壤的形成時間長短等影響因素,綜合起來說,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這就是所謂的“五大成土因素”。除了這五個方面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非自然因素,那就是我們人類的生產活動,它能強烈的影響土壤的形成和改變土壤的發展方向,并直接影響土壤的肥力狀況。舉個例子給大家,我們平時所說的水稻土就是人類長期對土壤的灌溉培育,改變了土壤原有的性質,從而形成的一種人為土壤。在土壤陳列館里,觀眾可以通過觀看一部5分鐘的弧幕電影短片,更加形象地了解土壤的形成過程。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形成展示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形成展示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形成展示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形成展示
在這個小小的陳列館里涵蓋了我國主要的70多個土壤類型的土壤標本。這里有采自祖國南海西沙群島的珊瑚沙土,也有來自北大荒的肥沃黑土;有東部海濱的濱海鹽土,還有新疆戈壁的棕漠土和青藏高原的高山寒漠土。這也是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在土壤科學上的直接反映!
這里絕大部分的標本,每塊標本長約一米,重約20-30公斤,是研究人員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到全國各地采集,從土壤剖面自上而下挖掘剝離下來,經過特殊的加工制作而成的。目前在國內土壤標本陳列館中,完全用這種加工技術制作標本的,我們是唯一的一家。這些土壤標本保留了野外土壤剖面的原生狀態,是土壤的歷史檔案,可以供我們這些不能到達現場的人們觀看、研究和學習。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標本展示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標本展示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標本展示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標本展示
土壤在我們一般人眼里沒有什么區別。其實土壤不僅千差萬別,類型多樣,而且有其自身的分布規律。展示臺上,為觀眾提供了六種不同質地的土壤樣本,可以用手去觸摸,親身感受一下它們的區別。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我們的祖先就有了土壤分類的概念,這可是世界土壤科學史上的創舉。
由于水熱條件的變化,土壤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地帶性分布,包括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在土壤陳列館里用模擬景觀,展示了我國溫帶地區土壤類型和植被景觀的經度地帶性變化。地域范圍從東部濕潤氣候下的森林區,到內蒙古半干旱草原區直至西部的干旱荒漠區。
受海洋的影響,水分條件和生物等因素從沿海至內陸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由東往西土壤類型分別為:暗棕壤—黑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灰漠土和灰棕漠土。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里陳列了一幅最具權威的土壤分布圖,反映了中國所有土壤類型。圖的兩邊是土壤的分類表,旁邊還有多媒體電腦,觀眾可以從中了解自己家鄉的土壤屬于哪個類型并了解更多相關土壤知識。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鹽漬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污染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惡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土壤標本陳列 土壤退化
我國土壤資源不足,耕地、林地及草地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僅為世界人均的1/3、1/5和1/4。即使是這樣,我們的祖國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巨大貢獻,每個中國人都會引以為自豪的。
目前,土壤退化也就是土壤數量減少和質量降低的問題已成為困擾人類發展的世界性問題之一。從陳列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因水土流失、鹽漬化、沼澤化、土壤肥力衰減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總面積約 4.6 億公頃,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40% ,是全球土壤退化總面積的 1/4 。
面對嚴重的土壤退化,我們并不是束手無策,陳列館的最后一部分,介紹了一些可以防治土壤退化的有效的辦法。比如:利用和保護相結合,防治土壤的侵蝕;采用多種措施,改良鹽堿土及沙土;培肥土壤,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防治結合,減少土壤污染;擴大耕地面積,限制亂占農業用地;加強土地整理、綜合整治、合理布局等等。